新闻中心 |
在西藏自治区聂荣县永曲乡康库村,缓缓转动的风机叶片和映照湛蓝天空的光伏板,正将西藏“风光”转化成供暖的清洁电。中铁建设建筑科技公司“风光储热”智能微网综合能源供暖项目团队的建设者们,用奋斗和坚守践行了出征仪式上“入冬前竣工”的誓言。
康库村位于那曲市聂荣县永曲乡三江源国家生态公园,当地气候寒冷干燥,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。当地流传一句俗语,远在阿里,苦在那曲。这里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最低气温低于零下20摄氏度,牧民一年四季基本靠烧牛粪取暖、烧饭。
为了能赶在入冬前完工投用,接到建设任务后,中铁建设建筑科技公司迅速成立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,提前组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前往。从北京到西藏那曲,全程3300多公里,海拔高差近4800米。项目所在的永曲乡是当地最为偏远的乡镇,康库村位于永曲乡的中心区域,距离县城175公里,必经之路需要两次翻越5300米的唐古拉山垭口,全程80%的路段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。
留给他们的工期只有一个月,时间不等人。
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光伏支架强度检测(中铁建设建筑科技公司 供图)
为了适应高原特殊的环境,风机的基础浇筑必须使用C40混凝土一次性浇筑完成,而距离现场最近的搅拌站开车都需要10个小时,山高路远,陈春潮决定现场制作混凝土。“一个人就是躺在唐古拉山口不干活,消耗的能量也相当于在平原地区负重30公斤的消耗量。”项目青年突击队队长牛凤虎说。因海拔高工人操作体力消耗大,往往操作一小时就要吸氧一次。搅拌用的砂石料是从180公里外的料场运来的,水是凿冰河提取加热后使用的,在严格的技术配比指导下,风机发电基础顺利完成浇筑。
建设过程中项目部坚持精细化管理,引入自主研发的智能旁站机器人全程跟踪施工现场情况,提升项目安全及质量管理效率;创新采用智能电源管理系统组成局域微电网,所有电气设备均采用高海拔高寒地区定制款,确保系统稳定性。
11月初,康库村已经披上银装。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,熠熠发光。历时27天,项目部完成了2台10千瓦风机、1套23.4千瓦光伏设备和100千瓦时户外储能设备的安装。安装风机那晚,大家工作到晚上10点,当时风力并不大,风机先是缓慢转动,随后越转越快,如同直升机的螺旋桨。“信号接通了,风机功率2.1千瓦。”房间里传出调试成功的声音,正在风机信号柜前调试的项目工程师李晨熙兴奋得大叫起来。
通过风、光互补模式,康库村构建了风光储一体化智能微网零碳发电供暖系统,实现了两种清洁能源互补运行,项目部成功赶在入冬前为康库村委供上了暖。
康库村舞蹈队在明亮温暖的村委会排练锅庄舞(中铁建设建筑科技公司 供图)
“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,之前靠烧炉子取暖,村委值班室的墙壁上都是一层黑黑的烟尘,有时半夜还要起来‘伺候’炉子!”康库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旦巴坚参感慨地说,“以前为了冬天取暖,我们要提前几个月捡拾牛、羊粪等燃料,费时费力。一个冬天就要烧掉20多垛牛粪,深冬烤牛粪炉子时,往往身体前面是热的,后背却还是凉飕飕的。现在不一样了,暖洋洋的电暖让我们感受到了高原的风和光的温暖,也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怀。”
“今年冬天我们康库村舞蹈队就能在温暖明亮的村委大厅排练锅庄舞,在明年盘羊印象赛马节一定能拿到第一名!”康库村55岁的老村支书次仁加说。每天晚饭后,舞蹈队的20多名村民准时来到村委大厅,村委用上清洁电能后,大家脱下了厚重的羊皮藏袍,只穿一件绸缎衬衫外加一件轻薄毛里藏袍,活动起来更加轻便了。
“当看到村民们的笑脸,就感觉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!这是一次不寻常的旅程,身为铁建人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,特别自豪!”陈春潮说道。
项目结束后,那曲市聂荣县委组织部为团队送上锦旗,这是对项目团队充分发扬“逢山凿路,遇水架桥”的铁道兵精神,高效优质完成项目的最好肯定,也是中铁建设助力乡村振兴,履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。
返程之际,牧民们自发前来与建设者们告别,眼眸中透露着不舍,久久不愿离去。在告别巍巍唐古拉后,团队成员将继续奔赴下一个战场。